天德教念字聖堂
1
商品介紹
2
「眾佛如來聖誥3
http://www.tiande.url.tw/ 中華天德聖教財團法人台南市念字聖堂
5

「眾佛如來聖誥

金光明真經-「眾佛如來聖誥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胡萬新

香讚:前無如來後如來,因有如來法相開
   無色之色色之始,無相之相躋春台
   長拈蓮花常帶笑,金色身中羅三才
   一切皆空法相定,普散曼陀淨塵埃

今天我們研討金光明真經裡這卷?眾佛如來聖誥?,先談的是經題,這「眾」是指很多的意思,遍虛空法界一切有情無情皆包括稱為眾。「佛」梵語佛陀的簡稱,華譯為覺者,即自覺覺他、覺行圓滿的大聖人。如來是佛的稱號之一,「如」不變易的意思,諸法的法性,極難用語言文字來形容,故借如字來代表。法性即實相,實相即如,因其不二、不異、不變、不動,萬法的真面目,都同一相,故名為如。「來」來來去去的意思,那如來合在一起稱是佛的十大稱號之ㄧ,就佛學詞彙裡面來解釋是佛乘真如之道,來成正覺,來三界垂化,這世間度化人的就是如來。「如來」就是俱足性德圓滿、妙相裝嚴的意思,佛就是覺者來度化一切的眾生,我們跟眾佛如來一樣,因為所有一切佛共同一法身,所有有情無情眾生,皆有佛性,有情眾生是佛性,無情眾生是法性;法性也就是實相、真如、法界、涅槃的別名。「性」回歸回來都是佛性的意思。【眾佛如來】,眾佛如來所指的是一切的眾生所尊敬一切的眾生,當我們研究這篇經典,我們就是如來,我們要揚棄一切的不好的念,能一心專念,不起心不動念;不起心就是不起這偏邪之心不起妄心,也就是如如的意思。不動念就不會起這邪念頭這壞念頭,不為外境所來轉。即如如不動,現在大家不起心不動念的讓我們來研究這一篇「眾佛如來的聖誥」。何謂【聖誥】﹖聖即是正的意思,證正道,名為聖。誥即是一種告誡的文。聖誥這一篇是諸佛如來告訴我們去修持的方向,給我們的指示去修行方法、去修學方式。「修」就是雕塑的意思。像在雕塑一顆樹,把不必要的枝枝節節給剪掉這就叫做修,同樣的用再我們人的身上亦復如是,當我們知道一切不好的行為、偏差的觀念、不好的想法、邪惡的念頭,我們要把它修掉,這就叫做修。修持的「持」就是奉持遵守的意思。持,持之以恒,持就是遵循的意思,依據它、依靠它,所以我們要依經教不依人,依智不依識,所以我們要依照佛菩薩的經典所教導我們的去持頌它、奉持它、遵循它,做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準則。修學的「學」就是學習的意思。如同去學校接受老師傳道授業解惑,學做人的基本道理、基本的禮貌,學一些生活上有意義、有利於人生、知識上有利於眾生的東西,這叫做自利,當我們學習好了以後,迴向給一切的眾生、服務眾生,這就叫做利他。什麼叫做修行?「行」就是指我們的行為,把我們一切不好的行為修正過來,就叫修行。所謂不好的行為有哪些?像是隨地吐痰、不隨手關燈(浪費資源)、喜歡說別人的是非、隨地亂丟垃圾、買車票不守規矩插隊等…,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,所以說我們要把日常生活中一切不好的行為修正過來。在待人處事上爾虞我詐、爭強鬥狠、脾氣暴躁、喜歡挑撥是非,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,我們都要把這一切修正過來,這就是修行。我們把眾佛如來聖誥的經題簡單總歸來說,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都是佛,我們要來恒順它、隨順它,我們要把自己當做是一尊如來佛。遵循的這一卷經告訴我們的修持、修學、修行的一個路徑,使我們成為如來,這是經題的簡約的說明。
接著我們要說的是香讚,平常我們唸經時都會唸到「香讚」,我們再奉頌香讚時那種韻律都是非常的悠揚,但是香讚不是只要頌得好、唸得悠揚就可以,而是我們要發自內心的自性清淨,要抱著真誠的心,一種性德自然流露的真心,無念的心去頌這香讚。
那香讚是什麼?我們先分開來說,「香」是什麼?在唸經之前我們都會先上香,在香爐裡的煙都會裊裊的飛上天空,這個香,我們把它簡約來稱它是性香、表法的意思,是一種表示象徵的意思,象徵我們本具的性德自然升起,化作馨香、飄到十方三界諸佛如來座前的意思,亦表示清靜無染著之意。因此上香只是一個形式,實質的意義是要內心清靜無染著。今天我們在天德聖教裡皈依了,皈依以後對於形式的東西我們不要過於重視,更應重視形式背後所代表的實質意義。所謂形式與實質,就比如上供吧!我們要拜佛禮佛,行止動作要非常的恭敬不能輕率,佛案供桌我們要清理的整整齊齊、乾乾淨淨,這都是形式的東西,形式的背後也代表著清靜的意思,你能把形式的動作做好固然不錯,但重要是你的內心是否一樣呢?實質是什麼意義呢?,實質就是要我們從內心裡面,由外在形式的表現來導引我們內在實質的變化,簡言之就是氣質的變化。依循著形式的儀規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行止,就像我們供茶水一樣,形式上要心無雜念,水表清澈就是讓我們心底洞明一切-【看破】,沒有任何雜質的-【放下】,像我們上這個香,形式上我們要盥手拭巾-【去執】,然後很誠心很恭敬的把這香上上去,這就是告訴我們要隨順,隨順恆順一切的眾生,就如同我們鎮壇佛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的,要恆順一切眾生隨喜功德,我們才能成佛。就如同上淨下空老法師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、善才童子五十三參,參就是破執,最後參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成佛,四十一法身大士要把一分無名破掉才能證一分的法身,這個無名就是內心中還有情識。形式上供茶、盥手拭巾,其實質的意義就是不執著、不攀緣,那這個「香」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?我們點這香並不是說「這檀香好香啊!正老山的檀香好香啊」,不是,這香代表著我們的性德的香,所流露出來的性香會到遍虛空法界諸佛的面前,讓諸佛看到你所發這信念與願力,你要一心專念發願修持、修行、修學這一篇經典,發願要「深解義趣」,要身行覺悟成佛,並迴向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的大願力。「讚」就是讚嘆諸佛如來的性德,讚嘆諸佛如來慈悲仁愛,也讚嘆諸佛如來的圓滿智慧。
「香讚」總括來說,就是從內心所發出來的願力,要效法諸佛如來,要學諸佛如來,祂之所以成佛的路徑,我要按著祂所示現、依照它所教化我們的,我要遵循的去做去學去修正自己。香讚代表的意思就是我們所要發的願力;發什麼願力呢!就是深解如來真實義、誓願成佛,要把我們所有一切不好的習性及所習染到的一切不好的塵埃掃乾淨,我們要自性明覺、智慧圓滿,學習我們的佛菩薩,要自利利它,要自度度人。
要怎麼自度度人呢?在明覺經裡面  師尊有講到,就是要有心佛之心,行佛之行,自度於佛,所見一切皆佛,悉皆隨順。【心佛之心】,要有跟佛菩薩一樣的心,佛菩薩什麼樣的心?佛菩薩是無心但是生心,無心的意思是說不住心,生心是生了大慈悲心,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的心。【行佛之行】,是學佛菩薩什麼行呢?學佛菩薩忍辱佈施的這種心行,對一切的眾生循循善誘,對一切眾生不離不棄,勸導教化走向正途,讓五濁世界變成清淨的蓮花世界,就跟我們的師尊,師公,大覺菩薩一樣抱入世的心行,來勸化人心歸於向善。【自度於佛】是什麼意思?在蓮華經說「所云我佛如來,乃係自性光明…非佛度我,乃我度我,眾生皆係自度,我佛亦係自度…」,「自度」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修學修行。「度」就是把一切不好的變成好的,這叫做度,幫助別人、服務別人這也叫做度,自己要好好的服務自己,自己要好好的幫助自己,自己要好好的要求自己、自我約束、自我檢點,對一切多鼓勵讚嘆,這就是「自度於佛」。如果我們能如是對自己,那對眾生亦復如是,那就如經云「以廣大願力心而度己,以大慈大悲心而度人,更以大慈大悲心而度大眾…」,當我們每天心存著讚嘆的心、高興的心,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會是讚嘆的、高興的,對於別人的污蔑、辱罵就不會有愖恚的心,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,保持這一顆真誠無分別的心、清靜的心、菩提的心。「菩提心」就是覺悟到我的目標就在那裡,我要走向成佛之路,我要跟佛來學習我要走佛曾經走過的路。
接著就是要「所見一切皆佛,悉皆隨順」,就是要有恭敬佛一樣的心,要有像佛一樣隨順一切眾生的心,不要貢高我慢、名聞利養,不存有自我、己見。所以 師尊告誡我們不要以私害公,要處處以教與大方向著想,不要因為個人的私利小益,而破壞教道和影響團體的聲譽,我們個人事小,團體事大,整個大環境才是重要。比方說現在正缺水,而我們還不知道要節約用水,卻因個人的方便讓水一直在那流失,有人跟你說要「節約用水」,你還不高興生了愖恚心,這樣你一定會墬落阿鼻地獄裡面去。像我們在唸「念字寶懺」裡就有懺悔穢濁水府不潔之罪,每一位同道說唸「念字寶懺」人要多嘛!但作得卻跟唸的不一樣,何來懺悔啊!其實,唸每一篇經人都要多,都要真誠口誦心行,而不是光只有唸念字寶懺,如果連唸經都抱了這樣的心,那就是「分別心」,那麼你所唸的分別經有何願力?如何得我佛如來威神加持?所以我們花那麼多的篇幅來研解香讚,就是要將香讚在整卷經裡的重要性表達出來。接著我們從第一句來看
 「前無如來後如來,因有如來法相開」
這句【前無如來】我們以階段化分來說,前無即「無始」;何謂無始?就是沒有原始,諸法皆由因緣所生,因上有因,因因無始,如是輾轉推究,一切眾生及諸法原始,皆不可得,故云無始。亦表示距今極遠的時間。前無如來就是以前沒有如來,距今極遠的時間世界是寂靜而無迷染,眾生可以說都是如來,這「無始」以前我們不知道。
後如來的後即「有始」;以後有了如來,娑婆世界眾生有後天的習染,使娑婆世界變成五濁之世,眾生迷於三毒之苦,世界非常的渾濁,眾生因「迷」而不「覺」,不覺就墮落了,墮落了這世界就遭受災劫。就以現在科學來說,因科技的文明造成各種廢氣排放,致使「臭氧層」破了一個大洞,讓這地球受傷了,住在地球上的生物就會慢慢的不適應,所以大自然就會反撲,地水火風的災害都會發生了。現在的氣溫一天到達了34度,台北更到達了37.2度,這是以前都沒有的氣溫,所以政府現在鼓勵節能減碳、注重環保,就是告訴我們要自我約束、不要再傷害地球了;這地球是有情識的,當它反撲的力量開始時,我們是沒辦法去抵擋的,所以在這時候我們就要自我檢點、自我約束,盡量不要讓這世界受到傷害。因娑婆世界眾生七情六慾高漲炙熱,受五濁三毒之苦,所以【後如來】是指如來,來到了這邊以真如之理教化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,勸化眾生不要再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,不要再存著不好的心念,不要有所謂的貪瞋癡慢疑、財色名食睡、七情六慾,把這些減到最低,所以這是「後如來」。
前無如來後如來另一個說法,是今天你我在還沒有展開這篇眾佛如來聖誥之前,我們什麼都不知道,不知道自己心性是什麼,當我們把這卷經翻出來研讀以後,【深解義趣】,我們發願要做如來,也就是說我還沒有讀這卷經前我不是如來,當我研讀這卷經以後我誓願要成為如來。這「前無如來後如來」的意思,就是把佛菩薩所給我們的,要認真奉持它、謹慎修持它、用心修行它、努力修學它,把這些後天所習染的壞毛病、壞習性,像掃掉鏡子上面的灰塵一樣,轉染為淨、轉迷為悟,生出智慧光,就變成如來,這就是覺悟了。
 「因有如來法相開」,【因】就是原因,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條件。【因】在此是指世出世間眾生所造作的一切。【有如來】是指需大智慧者,【法相開】是指善知識引導眾生轉迷為悟,到達光明境界。【因有如來法相開】就是因為有了如來,所以各種法門遍開。【法】-就是方法,解決問題的「方法」。解決問題的過程是【相】,「相」是變動的,解決問題的手段是變動的。例如說我們要泡茶喝,泡茶是「法」,喝茶有不同的方式就是「相」。所謂【法相】是指諸法顯現於外個別不同的相狀。「法相」簡單來說,就是諸佛如來到我們娑婆世界,用各種法門來矯治我們所有不好的習性。比如「廿字」大家都能學,但是每個人根基不同,只要實踐力行,即可見性成佛、非常殊勝。所以「因有如來法相開」這句話表示說,世出世間所有教化度人的法門通通都大開風氣,使五濁轉成清淨無染。
今天當機而說,係指每個讀這一篇經的人都是如來,都來做自我內心的觀照、自我內心的懺悔,然後做他人的示範,這就是法相開。我們皈依天德教,要奉持廿字,修正錯誤的觀念,做為我們日常修行的圭臬。例如我平常對人標準不一,對朋友對所託不盡心,對自己不能自律,對工作不盡責;或所謂不忠就是心中有偏移心、有偏見、有偏邪之心,為了要修正自己,就修「忠」字,我要奉持忠道,作為修持的標準,我要心口合一、不變易、不欺中正之心;比如說慳貪吝嗇我們就去學佈施,我們的性情暴躁,就要學忍辱持戒,要修定。東西舊了不好看了,我就丟掉買新的,用很多水洗一個碗,這都叫做浪費,所以我要學會「節儉」,這就叫做法相開。論語、道德經、佛經、聖經、可蘭經,這都是聖賢所留,都是教化我們的,稱為「法」,這個「法」我們要如何跟它相應呢?奉持它、修持它、行持它、學習修正自己,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成就,這叫做「相」。我們發願一心向善,一心要來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,今天展開這篇經,發心要修正自己,還要引導大家修正自己,這就是第一句說的「前無如來後如來,因有如來法相開」。
 「無色之色色之始,無相之相躋春台」
「無色之色色之始」,【色】是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,色可分為內、外、顯、表、形色;內色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因屬於內身,故名內色;外色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境,因屬於外境,故名外色;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顏色,如青白赤紅色等等;表色是指有情眾生色身各種動作,如取捨伸屈等等之表相;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,如長短方圓等等。「無色之色」,【無色】就是無色相,不存一切物質外在可見的形相,有一句說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,這就是說我眼睛所看到的、我眼根所著到的,不要用眼識來感覺它,「看」非所看、「覺」非所覺,不要產生第六識,就是無色。無色之「色」,這色所產生出來的意思,它有很多的分別,有很多的對立,有很多的矛盾,有很多所謂的慾念在這裡面,有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有相對應的都稱之為色,有喜歡的就有討厭,有美麗就有醜惡,有好就有壞,有善就有惡,就是因為這樣子產生出無明。無色之色這句話也就是告訴我們,不管好與不好、美或醜,不存任何的分別心,就沒有無明對立。
色之始的【色】是指色心,色是有形的物質,心是無形的精神,色與心本是無二無別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,都會經過成住壞空、生住異滅、生老病死,不會永遠存在而且永恆不變,要抱當體即空、了不可得這樣的心,要從這樣開始-我發心不要再有這樣子的對立了,我發心我絕對不要再用第六識去判斷決行一切的事情,你就沒有所謂的慾望、慾念,不會起一些不好的心,不會動一些不好的念頭,就是要從這個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開始。
   「無相之相躋春台」,【相】就像前面說的,它是變化的、不存這個相,比方說黃金它是個很貴重的東西,在市面上也看見銀樓常在賣的裝飾品、手鍊,項鍊,手鐲等,這些都是黃金做的,雖然是黃金做的,它就分別有很多相,我們不要存著相,把它想成都是黃金做的,這就是「無相」;鑽石、花崗石、岩石這些都是石頭,不要想說我喜歡鑽石所以這些石頭就沒用了,不要這樣想,就是「無相」。「無相之相」就是不存這個相,是如如不動的意思,不為外界境界所轉的,這就叫無相之相。不要因為外界的影響自己馬上就跟著外面的境界所轉,什麼是外面境界所轉?比如說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在看這篇經卷,突然外面一群人笑的很開心,因而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而跑過去看,這就是為外界境界所染。再舉例說今天我們大家一起開心的在聊天,突然有一個人跑過來說今天我怎麼樣工作怎麼樣辛苦,大家聽了之後很生氣,這就產生了嗔心、嗔念,這就是為外面境界所轉。我們要保持如如不動、要保持正常,什麼叫正常?就像我們現在在做什麼?我們現在在讀經、在研經,那我們就專心一念的在這上面,不要被外界所影響,擴而大之是說我們今天奉持修持自己走的這條修行之道,我們永不退,碰到挫折障礙的時候不會退轉,不會被這障礙挫折而轉移我們的境界,讓我們退了向道的心,這叫「無相之相」。
「無相之相」的「無」就是沒有的意思,「相」是稱之為外在的行為,無相就是指沒有這些所有的行為了,沒有存在著一些執著分別的妄想,沒有存在著一些喜怒哀樂,沒有存在著我們所認為應該如此的、或是我所想的、我認為的這些東西叫無相。「無相之相」的第二個【相】,我們可稱為智慧,當這些我不存在了、也不執著了,我認為的東西、我所想的東西都不存在了,這是因為我們依據  佛菩薩的教誨、依據經典所產生的智慧,讓我們產生了新的東西,這個智慧就是「波羅」,就是圓解的意思,圓就是圓滿,解就是解開了,圓滿的解開了心中的結,所產生出外在的表現,是一種沒有任何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沒有五蘊,沒有任何分別的時候,這就是無相之相。我們把所有的一切,所認識的知識常識學識變成了智慧,無相之相就轉識成智,把識變成了智慧,變成智慧以後我們就可以跟三界諸佛當同學做朋友了,教學相長,經常親近這些善知識,所有有情無情眾生都皆具有佛性,所有一切都是從它們身上所看到的、所聽到的,我們都可以把它作為善知識,孔夫子也說過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」,「見賢要師齊,見不賢要內自省」,所以把所有的一切都當成自我砥礪、自我學習、自我檢點的一個學問,「學」就是學習,「問」就是問道。
「躋春台」的「躋」就是參與的意思,就是紀錄列入了三界眾生、三界裡的佛菩薩,就是位列仙班的意思。當我們在「前無如來後如來,因有如來法相開」之後,再修持自己進階到「無色之色色之始,無相之相躋春台」,這樣我們就可以歸列仙班了。
 「長拈蓮花常帶笑,金色身中羅三才」
「長拈蓮花常帶笑」,這蓮花指的是什麼?以前讀書時有讀到「蓮花出於汙泥而不染」,「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焉」,蓮花它雖在五濁之中,但不會受到五濁沾染之苦,它在汙泥中成長出來,所開出來的蓮花依然那麼清淨,所散發出的香味依然是那麼的清香,看到蓮花、聞到蓮花所散發出的香味,我們心中所有的雜念也會跟著降伏下去。蓮花為什麼有這樣的能力呢?它不也是喝污水成長的嗎?因為它是在污濁之中不沾染污濁。「長拈蓮花」,常去惦念著這些蓮花為什麼會有那麼清淨之心呢?因為在五濁之中它可以不去執著於它、不去沾染於它。
「長拈蓮花常帶笑」,以前釋迦牟尼佛曾拿著一朵蓮花拈花帶笑,大比丘、小比丘、所有眾天神佛大家都目瞪口呆,只有伽耶尊者發自內心微笑,釋迦牟尼說他有「正法眼障」,這指的是說它只是一個心法。【長拈蓮花】只是一個心法,表示一個靜態狀態、一個形式在那兒讓大家看,是法無定法的意思,一切法有心想生,法由心生靜、由心轉,一切的一切是由你的心性所演變出來的,所以它只是一個法,它只是一個形式狀態在那邊,由你自己去感覺它,它是說不要執著一切的法相、不要執著一切的法,法非法,法應該要捨棄破除這個執著。常帶笑這個「笑」,不是指哈哈大笑的意思,它指的是由內心發自的一種法喜,這種喜悅的心情就如同說「我了解了,我明白了」,例如有個問題我一直解不開而讓我感到很煩躁,當這問題有一天解開了,我會發自內心產生出喜悅,說我終於解開了;或者找某一樣東西時,找來找去都找不到,可是有一天那東西突然出現在我面前,有一種失而復得的那種心情、那種快樂高興不要太去執著,它只是一種比喻。長拈蓮花常帶笑,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心法,面對一切外在的環境,我們不為它所轉,在內心中不著相,沒有分別、不去執著。
「金色身中羅三才」,當我們了解一切法由心想生,以後所有一切的一切就不會因為外在而影響我們的心性,也不會退轉了,而且經由我們內心清淨心去迴向、渡化、教化一切眾生,我們就變成金色身,金色是指一種很尊貴的意思,我們常說的金色蓮花、上品上升的九品金蓮、或著是說金身羅漢,都是很高貴的意思。色身是什麼?指的是我們現在的身體,我們現在的身體就稱之為色身,有色之身。我們的身體是地、水、火、風所會合而成的,是一切的因緣和合凝聚而成的,那一切因緣所凝聚而成的東西,它有陳住壞空、生注因滅,它有好的時候、壞掉的時候、腐爛掉的時候,所以我們不要去在乎、去執著這身體,這身體其實也不是我們的,這身體就是這身體,你就是你,你代表的是你這心性,我代表的是我這心性,你我都是同樣一個性,就是這慈悲的佛性,外面這臭皮囊不要太去在乎它,就像寄居蟹,它不會去在意它的殼,它隨時都可以換掉身上原本的殼;它不會去執著它的殼,所以我們也不要去執著這身體,今天我們身體沒了,我們以後還有另一個身體,當我們到達了一個層次、次地以後,我們把佛菩薩所教化給我們的,去奉持奉行修學到達那個程度,這身體就可以丟掉,隨時可以不要了,可以到  師尊的蓮花世界去,去跟那邊的諸佛如來菩薩當同學,每天可以聽眾菩薩跟我們講經說法,讓我們可以再回到這娑婆世界來渡化眾生。這「金色身中羅三才」,就是說當我們把前面的一切都做到了,法不存定法的時候,我們這身體的心中就羅三才,三才是什麼?天、地、人三界,羅就是包羅在其中的意思,也就是說我的心胸很廣大,「量洲沙界、心包太虛」,一個修行人就必須要有這樣的胸襟跟豁然的胸懷。金色身就是我們把貪嗔痴慢疑、七情六慾所有一切都降服了,去除了人相、我相、壽者相、眾生相,去除了人見、我見、壽者見、眾生見等四見四相以後,我們就可以把第六識、莫拉識、阿拉耶識變成智慧,當然把這深見、偏見、邪見、我見都消除掉,把這無明禍、箭尸禍、塵殺禍通通都消除,我們就變成金色身,當這些東西都沒有了,你的層次已經提升了,從凡夫已進入到所謂有覺悟的修行者。修行者是什麼呢?指的就是菩薩、一個修道的人,今天我們佛堂裡每一個執事人員要到達這個境界,心胸就要開闊,要放眼全世界,要量洲沙界、心包太虛。
「一切皆空法相定,普散曼陀淨塵埃」
「一切皆空法相定」,空是什麼?空並不是指說通通都不要了,連喝水吃飯都不要了,不是指這意思,空是指你的妄想、你的財色名食睡,是指你那些愛名愛利的那些東西,通通都把它放掉、捨棄掉,通通把它放下的意思。所謂空要有三空,三空是指什麼?人空,法空,空也空。人空就是所謂的不存一切,人與物沒有對立,不要抱著說這是我的、那是你的。法空就像  宗主說的,我們要奉行廿字、但不能去著廿字的相,相是什麼?剛開始時我們都會說要用廿字來惕勵自己、警惕自己、每天思惟廿字自我檢點、自我省察,久而久之成為自然以後就把它拋掉了,就像儒家所講的從心所欲、發自內心,一切法由心所生,一切都是很自然的,不會去逾越它,這就是法空,就像剛開始從基礎入門時,我們可以時時刻刻去想廿字,但後面你還是一直著廿字的相,那只是修福而沒有修慧。
什麼叫「福」、什麼叫「慧」呢?我們常說福慧雙修,福就是我去奉行廿字、實踐廿字,我與人無爭、與物無爭,我沒有跟別人結怨結仇,我自己做一個自了漢,這就是有福德。福德是會享盡的,但永遠還是沒有跳脫三界輪迴、六道輪迴,你只修了福,在三界六道中你只是去享福。比如說我去實踐廿字,把廿字實踐得非常好,可是你只是對自己實踐,像今天佛堂要唸經,有的人去唸經,有的人去做佛事,每個人做他該做的,可是當有其他人拜託他做別的事情時,他就說沒辦法去做,像這樣就只是修福而已,他不能把自己所修行的東西去迴向一切,這樣只能修福而已。慧就是一個圓滿的智慧,我們將所奉行的廿字體會出來的、實踐出來的、感應出來的迴向一切眾生,出去外面弘法護道的時候熱心參與,不要推卻任何事情,認為別人的生死與否於我何干,沒有抱著佛菩薩那種慈悲救世渡人的胸懷,這就沒辦法修慧,就沒辦法福慧雙修。他雖然有這福德,還是在三界六道中,他有福報,但是不知道他會在哪一道,說不定他現在在這環境裡當狗當貓、在畜牲道,他有福報所以在畜牲道享福,有的狗過的日子比我們人還要好,每天打扮的整整齊齊,三餐吃的都是好料,出門旅行還有自己專屬的車子等等,這都是有福報的狗。人也是一樣,人也有他的福報,像我們在佛堂裡四肢健全、快快樂樂的,做一個佛的侍者,可是有的人三餐不繼、流浪街頭,甚至缺手缺腳的,所以我們也是有福報的。那為什麼我們還有人生呢?因為我們沒有福慧雙修,我們沒有脫離三界六道,所以說人生難得、佛法難聞,今天我們佛法以聞、人生以得,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好好修持「福慧雙修」。
這一切皆空的「空」,就是要放下七情六慾、財色名食睡、貢高我慢,要空這些不好的東西,就是一切皆空;「一」就是一切,所有的一切要通通把它空掉。什麼叫空而不空呢?就是裡面還有不空的東西嘛!就是慈悲,就是波羅智慧,要迴向渡化眾生,代佛到這三界裡來弘化教化一切眾生,像我們都是從無量壽宮來,從  師尊那邊來的,我們隨著師尊來到了這娑婆世界,目的是什麼呢?就是要挽三期的延康浩劫,但我們不能著挽三期浩劫的相,我們要盡我們的本分、宏揚我們的廿字,就是修慧。看到每個人都跟他們宣傳我們的廿字,教化他讓他了解我們的廿字,當他了解廿字就會去實踐廿字。空而不空的「不空」就是說我們的自性的性德,要讓我們自性的性德顯應出來,這性德顯應出來,但我們不著相,不著這不空的相,絕對不能說今天我讀了這篇經,讀完了到處去說我得到了些什麼,這就是著了相,這是不行的。我們今天讀了這篇經,要發自內心去自我檢點,去思惟它,化成一個行為行動,當前面的一切都沒有了就是「法相定」,「法相」就是轉識成智了,成了大圓境致,「大圓境致」就是已成了菩薩了,「定」就是定住了、堅定了、不會變化了,「一切皆空法相定」,當這前面不好的一切都沒有了以後,我們把所有一切的第六識、莫拉識、阿拉耶識通通變成了大圓境致、變成智慧以後,它就不會再變成所謂的自我意識,就定於一了,就堅定的在那地方永不退轉,如同我們宏道修道一樣,有了向道的心,不為外面境界所轉,「如如不動不取於相」,不會著了一個相而執著一個相,如如不動就是如常不變的意思,「如如」就是一的意思,「不動」就是不為外界所轉,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動就是「定」。法相就是所有一切識變成智、然後所展現出外界的相,例如佛菩薩的相是多麼莊嚴,讓我們看到以後自然都會對它頂禮默拜,對他默拜是因為我們都了解它之所以能成為佛菩薩,是因為它沒有一點點為自己的,他都是是念念為眾生,心心念念的都是為了教化這娑婆世界的有情無情的眾生,一點都不為自己,所以我們默拜他、頂禮它、學習它。我們默拜  師尊、普賢菩薩、大覺導師,是因為他們的弘法護道、教化眾生,這種沒有為自己的、誠心誠意的表現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法的,所以「一切皆空法相定」。
當我們一切皆定以後就要「普散曼陀淨塵埃」,像前面的「前無如來後如來」這第一句話我們就發願了,今天我讀了這篇經,我誓願成為佛如來,佛法無邊誓願學,我們  師尊裡的誓願中有一句「人有孽債願自分嚐,人有罪過願自分擔」,當我們去做時我們就是如來,如來是一個佛的稱號,在解冤往生經裡提到「如來開寶卷」,我們每一個誦經的人都是如來,我們都用一個清靜的菩提心去誦經,來教化三界六道的眾生,迴向給他們、幫助他們,我們心中充滿了慈悲仁愛的心,我們就是如來。今天我們把一切皆空法相定了以後,我們就要迴向、渡化、教化眾生,今天我們有幸進了天德教門下,奉持學行廿字、修行廿字,我們要以廿字去宏化教化一切眾生,傳揚給所有的眾生,讓他們認識廿字,解決他們在人間的苦,這就是「普散曼陀」。把我們所知道的,不管行也好、解也好,「信解行正」,把我們所信仰的廿字、所實踐的廿字心得,所証得的廿字告訴他,讓他心生信心,能夠一心的來奉行廿字,如果每一個人都奉行廿字,這社會就會祥和安定,就沒有所謂的延康浩劫,這就叫做法佈施,當我們每一個都去做法佈施的時候,這法佈施就稱為「普散曼陀」。例如「忠」教我們心要放當中,不偏不倚謂之忠,如果每一個人做事情都守忠道,不偏不倚、不走邪路,當我們有偏邪心、有不正之心、有邪妄之心,這都是塵埃,所有一切貪嗔痴這些都是塵埃。我們把廿字寶筏放出去以後,我們都在宏化,把這些塵埃掃乾淨,讓它成為清淨世界,「淨」就是不沾染的意思,我們普散曼陀就是不去沾染一點點的塵埃,當我們在宏化佈施的時候,把証得的廿字告訴大家時,我們絕對不要去沾染,當你把你所知道的跟別人說,他聽一聽覺得你說的真好、講的真棒,給你鼓掌,這時你就會生了驕慢之心,這是不行的,有了驕慢之心就會變懶,變懶就會不淨,不淨就迷了,迷了就不覺了,會變成這樣是因為著相。淨就是要不沾染、不著相的意思,蓮華經裡提到「微塵之中發光華」,在微塵之中我們不沾染微塵,我們一樣發出我們的性光來,用我們的性光去照亮一切眾生,洗滌一切所有的污濁,把五濁的世界洗的乾乾淨淨,把黑暗的世界照的光亮,就是由我們的性光去照。
「普散曼陀淨塵埃」它的涵義就是要告訴我們,要乘三乘之禮到娑婆世界來教化一切的眾生,用白話來說,就是把我們所信的廿字、所奉持的廿字、我們實踐廿字所証得的效果告訴我們左右的人,這就是乘三乘之禮,這就是教化它,代佛來教化娑婆世界一切的眾生,讓他認識廿字以後沒有七情六慾、不再受五濁之苦、三濁之毒之害,這延康浩劫自然就不挽而自挽了。當我們在做時,我們不能有一點貢高我慢、名聞利揚的心,這就是不沾染,從你自身的淨到眾生的淨,所有一切的塵埃通通掃乾淨了,這世界就祥和了。因此我們在香讚裡所發的願,就是「長拈蓮花常帶笑,金色身中羅三才,一切皆空法相定,普散曼陀淨塵埃」。
這後面我們要去做的是什麼?我們不著一切的法,長拈蓮花常帶笑,不著一切的法、一切的心法,由自心產生的一顆很真誠的心、無念的真心,什麼是「真心」?就是沒有絲毫為自己的所想的心。長拈蓮花常帶笑,我發自真心去宏揚這廿字,我真心去效法佛菩薩,我誓願成佛,渡盡一切眾生、協助一切眾生脫離三毒之苦,挽三期的延康浩劫。金色身中羅三才,我要做這些事需要大的胸懷,要學習的就是清淨自己,我要忍辱、我要實踐,這是在六度裡的。今天有同道來佛堂裡唸經,一個不高興就發脾氣說以後不來了,一個不順他的意馬上就生愖恚心,一點都沒有開闊的心胸,一點都不能量洲沙界、心包太虛,這樣怎麼能成為金色身呢?怎麼去羅三才呢?怎麼才能証得金色之身呢?!
後面四句話是「行」,是講我們要去實踐的東西,然後一切皆空法相定,我們不著一切相,心中就有慈悲仁愛,學習佛菩薩心中的仁愛,把我們心中的性德發揮出來,內在的自我內心就是所謂的佛性,就是這二十個字,一切皆空,發揮出我們的性德,不著一切的一切,一就是全部的意思,「全部」是指我想要的、我想有的、我所有的、我應該有的,沒有「所」、沒有「應」,通通都沒有了,不要去爭這些,一切都是為眾生的,就像  師尊、師公、大覺導師一樣,以身無言之教、無言之化,以身教之、以行化之,所表現出來的身教、言教、行化,不著一切的法相。我心胸是開闊的,我是誠心誠意的,是念念為眾生的,沒有一切為自己的,這就是法相定,空而不空不著空相,普散曼陀淨塵埃。這四句就是我們的行持實踐,告訴十方三界諸佛如來,像我們點的性香,這香飄到十方三界諸佛如來的面前,它會知道今天某某弟子點了這炷香,這炷香所發出的願力是這樣子的,發了我誓願成佛渡化一切眾生、宏揚廿字,把世界的五濁清洗乾淨,諸佛菩薩知道了就會護持你、護法你。
「前無如來後如來,因有如來法相開」,就是告訴我們有幸得聞這佛法,我們有幸看到這一篇眾佛如來聖誥,我們要以眾佛如來聖誥作為實踐奉持的一個規念,佛菩薩的性德就是這二十個字,我們要把這二十個字作為我們修持的標準,所以「無色之色色之始,無相之相躋春台」,一切色相都無了,「色」沒有了,不存色、不存相,色之始,當這些的我通通都不存在了以後,重新的一個我、另外的一個我的開始,是大我、真我,先把我除掉,變成真我,不存我。禪宗用語「我是誰」「你會嗎」,所謂色之始,就是我會了,是一個真正的我而不存我;「無相之相躋春台」是修持,我不存這相就可以位列仙班,當我位列仙班時就要迴向渡化眾生。
這香讚總共有八句,前面這四句是我要去修持的,後面這四句是我要去實踐的,我們在誦唸香讚時就是要發我們的願心願力的時候,所以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什麼叫香讚,就是發願力,我們發的願力總結就是:「前無如來後如來,因有如來法相開 無色之色色之始,無相之相躋春台」,這是修詞。「長拈蓮花常帶笑,金色身中羅三才,一切皆空法相定,普散曼陀淨塵埃」,這是行詞。修與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。「信」,就是我們信了,我們要發堅信之心;「解」,就是了解。要信、要解、要行、然到得正(就是果),信解行正,我們實踐了、奉持了這個道做為修持自己的行為規念以後,我們証得了再去迴向給一切眾生,這裡面含括了信解行正,也包括了前四句的修詞跟後四句的行詞。今天所聞請大家告訴大家,這就是做法佈施,法佈施就可以得智慧。

544680